普宁寺世界上最大的木佛,净高超过22米。而普宁寺旁的那个普宁街,则全是按照清朝的样式造的,里面所有的人都是穿着清代服饰,让人耳目一新。
这是普乐寺的佛塔
去完普宁寺,我们直接打了个车去小布达拉宫,车费很便宜,才5元。
小布达拉宫又叫普陀宗乘之庙,它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乾隆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他母亲皇太后80寿辰而建的。这是外八庙中最辉煌、规模最大的一个庙。这座庙是仿照拉萨的布达拉宫而建,因而又称为小布达拉宫。占地达22万平方米。山门内有石狮子,石象,琉璃瓦牌楼,许多白色粉墙的藏的藏式角屋。后部正面的山岗上矗起一座大红台,台上有3座大殿,殿顶建有六解亭和八解亭,殿顶和亭顶为镀金铜瓦。整座庙坐落在山坡上,远处望去,宏伟壮观。庙门内有一碑亭,三座巨碑,四面分别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中间的主碑,记叙了修建普陀乘之庙的原委。在门口看这个建筑没觉得什么,和照片上的布达拉宫还是差远了,但是后来我们在远处的山上看它,还是觉得很壮观的。
当时,边疆各少数民族大都尊崇藏传佛教。拉萨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的一个中心。而藏传佛教宣称布达拉宫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常观民音菩萨的道场据说有三处:一在印度,一在西藏,一在南海(浙江普陀山)。乾隆帝认为,观音发祥于印度,然后先到西藏为本土,所以在承建观音道场便“仿西藏,非仿南海”。普陀宗乘之庙是在汉族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合藏族建筑特点建造的,它是汉藏建筑世术交融的典范。
普陀宗乘之庙布局分三个部分:前部包括山门、碑亭、五塔门;中部包括琉璃牌坊、白台、僧房等;后部是主体建筑大红台及周围其他建筑,大小共60余处,被包围在雉堞衔连、依着山势起伏而环寺一周的高大围墙之内。
碑亭后是五塔门。五塔门满壁白色,上有三层藏式盲窗,下为三座拱门,门顶上有五座喇嘛塔,门前有一对大石象,象征着吉祥和佛教大乘派的力量无边。五座喇嘛塔五种颜色,代表五个门派
顺着石甬路沿坡而上,穿过拱门;循阶直登主体建筑大红台。大红台全高43米,底座高18米,平面上1 万平方米,在这宽大的基座上建起高25米紫红钯的大台,故称大红台。墙上有6层盲窗,大红台正中是6座琉璃佛龛,龛内雕一大万寿佛和许多小万寿佛。大红台中央称“万法归一”殿,为重檐攒尖顶方形大殿,上覆鎏金鱼鳞瓦、脊兽、铎铃。共用黄14000 余两,殿内供有多尊铜刻佛像。
离开普陀宗乘之庙,直接前往须弥福寿之庙,这个庙就在它的旁边。连门都做的极相似。
须弥福寿之庙是乾隆皇帝特意为六世班禅修建的。1780年8月13日是乾隆皇帝的70岁生日,后藏政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六世,长途跋涉到承德贺寿,乾隆为他来到后有住宿和讲经的地方,命人仿班禅驻地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为班禅建一行宫。这座庙自山脚顺山势向上延伸,气势雄伟。主体为3层高的大红台,中央是一座重檐大殿,名妙高庄严殿,俗称金瓦殿,是庙中最大的殿,殿顶用鎏金铜瓦铺盖,四脊上有8条金龙。这座庙是以极快的速度建成的。1779年6月,班禅从后藏扎什伦布寺出发时,开始动工,当第二年7月他到达承德时,就大功告成。一年时间完成这么大的一项工程,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班禅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这座庙可算是藏汉建筑艺术结合的一个典范。
我们到门口时,刚巧碰到在演一场班禅和康熙的戏。据出租司机说,一个星期只演一次,固定时间演,不等人。当时游客不多,倒是我们运气极好。
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的大殿,都是重檐攒尖顶,覆盖着金光闪闪的瓦片,这些都是鎏金铜瓦。两座庙的鎏金瓦和其他鎏金饰件,共用去黄金近3万两。外八庙的建造,反映了清朝前期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琉璃瓦牌楼
我不太喜欢人文景观。于是匆匆而过,犹如过眼云眼,而且这是五月份的事了,很多都想不起来了,写游记就应该趁热打铁,拖呀拖呀,都没心思了。这三个庙是外八庙的经典,因为只有两天的时间,所以别的庙也没有刻意去了。最喜欢的是罄锤峰!海拔 553米的山巅之上,承德名山之一。在承德市区的许多地方只要抬头 就能望见这只“上帝的姆指”,把磬锤峰说成是承德的标志一点也不过分, 因为当地许多产品的包装上都印着它的形象。我们又打车去这个山,只要了10元,不远。
天是特别的兰,在北京难得看到如此的天。司机说,你们别爬了,很危险的,上面风很大,路很窄,没几个人能上去。我们还是没听它的,爬上去了,的确风很大,旁边还有链子围着,我们小心翼翼地摸了摸这山,照了张相,就赶紧下去了。是有点害怕。都说:摸了罄锤山,能够挣钱多。嘿嘿,我喜欢有钱的感觉。
(编辑注:因版块主题的需要,对原文内容和选用的图片做了部分删节处理,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