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木兰围场旅游网.木兰围场专业的旅游咨询、风光摄影网站! > 热河皮影戏
热河皮影戏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2-07

热河皮影戏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一种古老的戏曲艺术形式,与其他戏曲艺术形式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与风格。它以影窗为屏幕和舞台,凭借灯光的投射,借影传声,借影传神,借影传情,属于一种代言体表演的艺术形式。它综合文学、音乐、造型、美术、雕刻工艺、灯光、提要等手段于一人或数人的表演之中,去完成所要表现的故事。 ]打击乐的曲牌名。

  皮影戏流布范围较广,称谓也不尽相同。在黑龙江、河南称“驴皮影”;在福建叫“抽皮猴”;在湖北叫“皮影子戏”;在浙江和广东又分别被称作“皮囝囝”与“纸影”。热河流行的皮影属于“滦州皮影”的北路,也被称为“边外影”,至热河省建制撤销前,一直被称为“热河皮影”。

  热河皮影用厚纸或皮革雕刻成人物,借用灯光在“影窗”(幕布)上显影,并伴以音乐、演唱与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活动和故事情节。由于皮影戏的表演人少轻装,便于活动,剧目繁多,为百姓喜闻乐见,而在承德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直至电视机已广泛普及到城乡的每一个家庭的今天,皮影艺术仍活跃在承德的村镇,有时还进入星级宾馆与饭店进行演出,为现代化的都市吹去了古朴的民间艺术之风。

热河皮影戏的形成及其活动

  皮影的起源,林林总总,各式各样,说法不一。因皮影剧本叫“影卷”,也称“影经”,早些年所用伴奏乐器又与道士诵经时使用的大铙、大钹、笙、管、木鱼等乐器相同,被认为其产生与道教有关。热河一带所传,“影经”脱胎于蒙古喇嘛的诵经。据介绍,“滦州皮影”的形成与演进情况是,北宋时金人南侵,皮影随之流传至临安,后又传到北方幽燕一带,这一带的皮影被称为“西路皮影”;称“涿州影”为“腹影”,也称“东路影”;称明朝万历年间滦县安各庄落弟举子黄振中由京师带回家乡,结合当地语言,重新创编后,并已摆脱原来说唱形式窠臼的皮影为“滦州皮影”。经若干年的衍变,“滦州皮影”又分解出“边外影”(即“热河皮影”)、“双城影”和“辽南影”。

  “热河皮影”曾分为“热北影”与“热南影两支,“热南影”直接源于“滦州皮影”;“热北影”历史上虽受过“滦州皮影”的影响,但因较少、较晚,故而有其自身的发展与衍变过程。

  原热河南部的“边外影”分布在建昌、青龙、宽城、平泉、承德、兴隆一带,如按“滦州皮影”流入情况与“边外影”演员世系推算,它已有二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但从“滦州皮影”派生出来,形成“北路”的“边外影”,还有一个吸收和衍变的过程。

  据李秀[注1]、白德昌等老热河皮影艺人回忆,在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左右,滦县以北,青龙以南,流行起一种分行当、掐嗓、用三弦伴奏的新影,十几年后,发展到每个班八九个人;1940年前后,改用四胡伴奏。被后人称为“南路”皮影;流行在玉田、丰润、遵化、长城以北的皮影为“北路”。“南路”滦州皮影轻声细语,用乐亭万言,唱腔优美动听;“北路”滦州皮影口硬语重,朴实粗犷,由于生活环境和语言上较大的差异,其特点区分尤为明显。

  “边外影”中的“热北皮影”是在当地唱“影经”的基础上,经过“流口影”、“翻卷影”两个阶段,与“滦州皮影”交流之后发展而成的。

  据热河著名的皮影艺人陈万成回忆,其师傅窦成业讲,道光二十三年左右,热北流行唱“影经”。形成为一个拿线的兼管翻经,一个人击木鱼,一个人打大镲、无鼓、无弦;演唱均用本嗓,时有群唱;唱腔似念经,旋律极简单。使用的影人身高一尺二寸左右,不是五分像,而是十分像。约在道光末咸丰初,“边外”的热北皮影由“影经”阶段发展到唱“流口影”阶段,也就是抛开“影经”,“跑梁子”即兴唱影,认为这样唱比唱“影经”热闹,故事性也强。这期间,正是梆子盛行之时,“流口影”在艺术上受梆子影响,不仅在乐器上增加了梆子二胡、大锣、小钹、扁鼓,效仿梆子的演法大胆使用“喇叭牌子”,而且还吸收了梆子中的“垛头”等锣鼓经、切末的使用、唱法上的男女区别等。到了同治、光绪之交,南北皮影班社交流机会日趋增多,“流口影”又发展为“翻卷影”。由于有了固定的“影卷”,热北皮影在艺术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文盲艺人被淘汰,影卷里的词意清楚了,唱功也讲究了,文武场的伴奏与演唱的配合有了相应的改善,并出现了许多培养有文化的皮影演员的子弟崐班。从此,“热南皮影”与“热北皮影”便形成了“滦州皮影”中的北路——“边外皮影”。

  解放后,皮影在承德非常普及,据不完全统计,影班曾一度发展到200多个,参加活动的人员达1000人以上,遍布除丰宁外的八县三区。

热河皮影戏的表演特点

  热河皮影戏在行当与演唱上的特点:

  热河皮影戏中,角色行当齐全,同其他戏种一样,也分生、旦、净、末、丑及杂行等6类。既有性别、年龄、身份、性格、扮相的区分,又有帝王、帅将、扎巾、反王、文武生、文武女、妖魔鬼怪、神仙僧道、兵卒下手等角色类别。皮影根据头茬的不同冠式、脸谱、造型、颜色,以及不同线条的刀法去界定不同的人物,通过演唱的唱、念、操人,去塑造不同剧中人物的性格。

  热河皮影艺人对各行当的习惯分类是“生”(包括“老婆旦”)、“小”(泛指“旦”行)、“髯”(泛指“老生”行)、“大”(泛指“净”行)、“丑”(又分老小“衣冠丑”、“潦倒丑”、“连冠丑”、“武嘴丑”、“民族丑”等),因此热河皮影艺人必须在大体行当分开后,做到个个都是多面手。

  皮影戏中行当虽全,但表演程式并不规范。热河皮影艺人为了刻画出人物性格,必须要了解人物性格,以确定不同的唱、念方法,运用不同的情绪与节奏去表演;艺人不背台词,不“照本宣科”,却要集体读剧本,分析、研究其中的故事、主题、人物、矛盾、情节发展的节奏等,把影卷中的感情分为喜、怒、悲、哀、摔、打、眉毛皱几种类型;把常用的情节又分为思量出、夸将篇、半悲、半欢、半路、梦境、还阳篇、哭迷子、武马出等。

  此外,由于皮影表现故事全*掌线的操人表演与专事唱、念演员的默契配合,幕后演员的作用要显得比在幕前表演的影人更为重要,所以,热河皮影戏艺人特别讲究演唱巧妙运辙,吐字清楚,分清尖、团字音。

  热河皮影戏在音乐伴奏和唱腔上的特点:

  由于艺术形式与地方语言的作用,热河皮影戏的音乐,从所用乐器到唱腔及曲牌,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1、从所用乐器上看

  热河皮影戏的乐器分为打与拉两类。

  打——指武场乐器。有底鼓、堂鼓、大板、大锣、手锣、小镲等;拉——指文场乐器,最初为三弦,清末民初改用四胡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后来逐渐增加了第二四胡(用六字弦)、椰胡、横笛、小三弦、扬琴等乐器。

  用于热河皮影戏开始的“开场铜器”,通常用“一封书”、“元宝”、“四喜”、“十二连城”、“官通”[注2]等;用于配合表演动作的“动作铜器”,有多用于髯、生叫板的“慢甩手”;多用于武马扬、回马场等激烈情节的“紧甩手”;多用于大、髯等角色与开头、拉衫子、错钹、收头等处的“出场”,以及多用于文生、圣母、闲散人物上场的“乾锣”等等。此外,还有用于出文官、文旦、花旦、武生、毛净、摆阵、报名的各类专用打击乐谱。

  热河皮影戏的曲没有唱词,具有间奏性质,一般用于配合情节渲染气氛。如结婚场面奏“花调”;悲哀气氛奏“棋盘山”;欢乐情绪奏“洞房赞”等。此外,还有用于升帐或欢乐时所用的“鸾朝凤”、“影调小开门”、“抱龙台”、“朝天子”等。

 2、从唱腔与板式上看

  热河皮影戏的唱腔丰富多彩,特别是旦角的唱腔,不仅细腻、委婉、俏丽,而且别具风韵。它的甩腔婉转、缠绵,尤其是它的数唱,如泣如诉,贵在唱情。讲求的是“快要有字儿,慢要有味儿,唱起哭腔挂抽气儿”。

  皮影的唱腔属板腔体形式。从板式上分,有“大板”、“二板”、“三性板”;从腔调上分有“平腔”、“花调”、“哭迷子”、“悲调”、“凄冷调”等。也可以分作“影调”、“外调”和“杂牌子”3类。

  “影调”是热河皮影戏中的基本唱腔,如“三字经”、“七字赋”、“紧打慢唱”、“锁板”、“溜板”等。其中旦行在七字赋中多用“西口调”、“小义州调”;丑行多用快速“怔夹子”……

  “外调”是“边外影”、“黑龙江影”和“双城影”所独有的专用曲调,同时也是热河皮影的专用曲调。如用于小孩齐唱时的“小东腔”、表现苏醒时崐的“还阳篇”、表现悲哀的“大悲调”、表现腾云驾雾的“云游子”……从行当上看,刀马旦常用的外调有:“李清佛”、“压油子”、“一顺边”“细米丝”、“姐儿欢”、“云游子”等;男女小孩常用的外调有:“小东腔”、“喜乐三接腔”、“悲欢三接腔”等;青衣、闺门旦常用的外调有:“四句开”、“还阳篇”、“大悲调”、“大板”、“二板”、“三性板”等。

  “杂牌子”带有插曲性质,是从其他剧种移植过来的。曲牌有“影梆子娃”、“鼓耳”、“安罗打枣”、“石榴花尾”、“耍孩儿”、“莲花落”等等。

热河皮影的雕镂工艺

  热河皮影的雕刻工艺,分为人物与景物两大部分,是皮影艺术直接与观众共同完成审美行为的重要部分。由于它规定环境,表现故事中的视觉形象,而对其雕刻工艺的要求极其精巧。插图;皮影头茬

  热河皮影的影人过去约高八寸左右,由头、身两部分组成,影人的头部称作“头茬”,身子称作“装子”。人物的性别、职业、身份、性格,以及忠*善恶,除了“戳子”的服装样式外,主要还*“头茬”造型和颜色加以区别,如红色为忠,俊面为善等。

  对人物的雕刻,侧面头茬一般是五分像,身子是六、七分像,要求色彩鲜明,刀法锋利,线条流畅。对景物的雕刻是七、八分像,它包括房屋、庙宇、楼台、殿阁、山涧、云洞等生活环境;车、船、轿、马、驴、牛等交通工具;帐、垫、桌、凳、椅、墩等大小切未;刀、枪、剑、戟、斧、铖、钩、*等各种兵器。

  皮影的雕刻艺人除了要具备博学,有较广泛的历史知识与社会知识,以及制皮、绘画、了解人物造型与不同人物的不同刻法。如区别男性角色刻法的“眼眉平,多忠诚;圆眼睛,性情凶;线眼睛,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等。区别表情刻法的“若要笑,嘴角翘;若要愁,锁眉头;若要凶,圆眼睛;若要善,眉目展”等。但首先要注意的是画龙点睛,即突出重点的轮廓雕刻法——在注重真人实物原貌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变形、夸张,从而达到清晰醒目、形神兼备的目的。

[注1]李秀,光绪十三年生于青龙县肖营子沙沟村,13岁学影,23岁开始演出,他以滦州皮影的唱法为基础,结合长城内外的语言特点,吸收皮黄的音乐成份,创出了皮影髯行的“皮黄腔”,由此驰名长城内外、东北各地。1935年曾赴上海录制唱片;分别于1934年和1937年两次去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广岛等地以及朝鲜部分城市演出和录音。被称为“皮影泰斗”和“边外名髯”。

[注2

[ 打印 ] [ 关闭 ]
河北承德市木兰围场坝上草原旅游网 驻京联络处电话:010-61468240 手机:13911972208 邮箱:dadou_333@sina.com
坝上的云户外俱乐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eichangbash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09413号-7